【01/04 星期一 絕對音樂】
「人好像對於唾手可得的東西反而不知珍惜,
有了原本的優勢,就想要別的優勢,
好像永遠都在追尋什麼來填滿自己的心…」
有時候身處異地,在跳脫了既有的框架與刻板印象之後,
我們會更懂得肯定自己、欣賞自己。
下午4:00-6:00
「絕對音樂」~~ON AIR))))))
把耳朵借給我,
芳翎和你/妳分享~~
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,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《不是聽到「對不起」,我們只能回「沒關係」》
某一天,一群男孩在朋友家中玩耍。他們偷偷的打開了儲物間的門,玩起儲藏室裡的玩具。突然「砰」的一聲,一個長頸鹿氣球破掉了。原以為接下來的場景是爸媽先訓斥孩子,讓他們跟主人道歉,緊接著主人笑著說:「沒關係,只是一個氣球玩具而已」。但媽媽們決定把握這樣的機會,讓孩子明白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「你們得問問阿姨,是不是只要說了對不起,就可以馬上被原諒?」媽媽們說。
「沒辦法耶,我覺得你們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擅闖儲物間,讓我覺得很不舒服,而且長頸鹿氣球是我們家姊姊心愛的玩具,這對她來說很重要。」屋主媽媽說。
男孩們有些錯愕。原來不是用「對不起」,就一定可以換得「沒關係」。孩子們決定用零用錢賠償。
「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,就闖入別人的空間,去拿別人的東西,這在法律上是不允許的喔。」另一位媽媽開口了。
「當心愛的東西被弄壞,即使對方賠了錢,還是會傷心的。而且很多東西是沒辦法再用錢買回來的。」屋主媽媽補充。
「那...我們還可以做什麼?」孩子們開始討論起來。
孩子們提了很多想法,雖然很多過於天馬行空,但是他們確實是想要彌補屋主媽媽,最後屋主媽媽從中挑選了一個提案:「在每週聚會的時候,提早到屋主媽媽家幫忙擦桌子跟打掃,連續四週。」
大人們將內容寫在一張白紙上,讓孩子們再次確認這樣的補償提案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做到,孩子們點頭同意了,過程中,家長教導孩子看清楚這份「和解書」的內容,因為什麼樣的事情造成的損害,以及願意提供彌補的方式,並在和解書的最後簽下了名字,並且叮囑簽名的意義與重要性,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可以負責任的成人在教導。
當時在場的我,對於事情的發展感到有些訝異,自己最近才因為一場施工意外而受傷且內心相當驚恐,正面臨協商與和解。從小被灌輸總是要與人為善的我,在這場談判中,內心產生了極大的矛盾。父母也不希望事情擴大,我是不是要接受道歉,放棄爭取自己的權益呢?
我們在那個「以和為貴」的概念背後,學不到爭取權益,也學不到衝突的處理,以為只要「事情過了就好了」。我在成長的路上沒有太多機會學會協商,為自己好好說話。每次口頭的原諒,其實只是表面的和平,情緒上並沒有被彌補。一次又一次的「沒關係」,只會得到對方一次又一次的「對不起」,等到不斷累積的情緒終於潰堤時,就連先前的委屈也一併傾洩。
我在這場親子對話裡,感受到了自己當時的焦慮。對方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就這次意外說了「對不起」,但是我身體所造成的傷害,並不是醫藥費跟聲淚俱下的道歉就可以復元的。如果要為自己爭取權益時,內心另一個我會跳出來指責:「你要有同理心,人家都誠心道歉,也願意賠償醫藥費了,你為什麼還不願意原諒對方?」
我開始思考,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。此時,工程意外造成的傷口又疼痛了起來。我在意的不只是傷口何時癒合,還擔心會留下後遺症。原諒對方似乎很簡單,但往後的我可能得承擔未來十幾年當天氣變化時身體的疼痛。而對方雖然開口道歉,但是他仍然堅持在施工過程中沒有疏失,讓我無法接受他的道歉。
找出了這個心結,我開始明白,為自己爭取權益時,不用咄咄逼人,更不用委曲求全,而是在來來回回協商中,找到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提案。
這一場工程意外終於簽下了彼此都能接受的和解書,我彷彿可以聽見自己的內心的聲音告訴自己:「謝謝妳這次跟我站在一起,謝謝妳終於願意和我連結。」
回到事件中,孩子們發現當道歉被拒絕時,並不是否定了他們,而是必須再去尋找另一個可以解決的方式,這樣「就事論事」的學習,也是讓孩子們練習更能理性的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性,而並非執著在被拒絕的情緒中。
作者:林小魚
(文章來源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85013?utm_source=Parenting.FB&utm_medium=social&utm_campaign=cp-f1-video_audio-5085013-201224)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